“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”观后感

摘要

不同于传统复杂的经济模型,Ray Dalio总结出一个简单易懂的经济模型,包括经济运行的三种规模、四类个体和三股动力。此外,Ray Dalio还给出避免陷入经济困境的三条经验法则。

引言

大家都听过一句话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那么这里的“经济”是如何运行的呢?有很多经济学著作已经给出了答案,无论是西方经济学,抑或是社会主义经济学。但是这些经济学著作,无一不长篇大论,让人一时难以摸到门槛。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模型,来描述经济的运行呢?

在视频“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”中,Ray Dalio用30分钟描绘出一个简单易懂的经济模型。在Ray Dalio的经济模型中,根据对经济运行起作用的时间范围,经济运行可以看作由三股动力支持:生产率、短期债务周期和长期债务周期。为了更细致地介绍,Ray Dalio将经济运行分为三种规模:交易、市场和经济。按照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,经济中的主体可以分成四类:个体、企业、银行和政府。在三股动力的共同影响下,不同主体在各种规模的经济活动中作出反应,经济机器便不停地运行起来。

Ray Dalio的经济模型

经济运行的三种规模

交易

我们先来假设最简单的一种经济运行——只有买方和卖方两个人参与的经济运行。买方提供货币或信贷,卖方提供商品、服务或金融资产,如此便完成了一次交易。这里,货币和信贷也称为支出总额,商品、服务和金融资产称为产销总量,支出总额/产销总量=价格。一个人走进了一间酒吧,要了一杯啤酒,留下了十块钱,那这个人和酒吧老板就完成了一次交易。可见,交易是规模最小、情况最简单的经济运行。

市场

当交易某一种商品(广义,包括服务和金融资产)的所有买方和卖方聚集在一起,就形成了市场。例如,炎炎夏日的一个公园里,所有卖冰淇淋的商贩和买冰淇淋的小屁孩,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冰淇淋市场。

经济

当我们把所有市场中的全部交易都考虑进来,那么我们所谈论的就是经济。

经济运行的四类个体

按照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,经济中的主体大致可以分成四类:个体、企业、银行和政府。

个体

每一个普通人,都是经济运行中的个体。正如前文所提到的,买啤酒的人和买冰淇淋的小朋友,他们是经济运行中的个体。

企业

企业的职能是组织工人进行生产和销售。

银行

银行的职能是储蓄和贷款。

政府

在这里,Ray Dalio将政府又进一步细分成了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。中央政府的职能是收税、发行国债和发放救助金。中央银行的职能是调控利率和印发钞票。

经济运行的三股动力

生产率

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一场交易中。

我们先考虑交易中的卖方。我们假定卖方所出售的商品由卖方生产,那么商品的数量多少与质量好坏,只取决于卖方的生产率。如果卖方的生产率高,那么卖方就能生产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商品,也就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入。

我们再来考虑交易中的买方。我们假定买方所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只来自收入(这里不考虑信贷),那么参考上面卖方的情况我们可以得知,买方可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多少,也只取决于买方的生产率。如果买方的生产率高,那么买方就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入,也就能购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商品。

综上所述,在这种情况下,一个人的支出只取决于一个人的收入,而一个人的收入又只取决于他的生产率。要想提高生产率,就只有不断改进生产工艺、提高生产效率,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。所以,生产率是推动经济运行最长期、最根本的动力。

短期债务周期

我们现在考虑信贷对交易双方的影响。

在交易中的买方,通过信贷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货币。现在他能够购买商品的支出=收入+信贷,也就是他的支出能够大于收入。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,买方的支出增加会让卖方的收入增加。支出-收入的链式法则不断传播,信贷的放大效应继续扩大,交易活动变得越来越多。在短时间内,有信贷的经济运行在只依赖生产率提高的经济运行更加活泼。

为什么是短时间内呢?因为出来混,总是要还的。在这个阶段你通过信贷的方式,使得支出能够超过收入,那么在下一个阶段偿还信贷时,你的支出必定会小于收入。在这一借一还之间,短期债务周期就产生了。

我们再来看看信贷对整个经济的影响。

我们之前说过,支出总额是由货币和信贷构成的。当信贷增加,那么整个市场的支出总额增加,在产销总量跟不上的情况下(要知道,生产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商品可是要花时间的,短时间内不可能产量爆炸增长),价格就会飞升,我们称之为通货膨胀。此时就需要中央银行出手,上调利率,使得借债成本上升,那么信贷的数量就会下降,整个市场中流通的钱又会减少,价格回到正常的位置。

反过来,如果信贷减少,整个市场的支出总额减少,而产销总量却在上升(商品生产的变化可是比较慢的哟,不能说增产就增产,说减产就减产),那么价格就会骤降,我们称之为通货紧缩。此时又到了中央银行出手的时候,下调利率,使得借债成本下降,那么信贷的数量就会上升,整个市场中流通的钱又会增加,价格回到正常的位置。

在短期债务周期中,整个过程主要由中央银行控制,通过控制利率来调控信贷数量,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信贷数量的多少。

既然如此,通胀的时候上调利率,通缩的时候下调利率,为什么还会有长期债务周期呢?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。当一个人开始借钱之后,他就会倾向于借更多的钱,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出难以偿还的债务,也就形成了长期债务周期。

但是请注意,这并不是说信贷不好。在之前已经说了,相比较只依赖生产率提高的经济运行,信贷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发展。特别是。当你将信贷用于购买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商品时,你的信贷会给你带来收入,使得你有能力偿还信贷,那么这一切就是良性的。可是,如果你将信贷用于购买满足消费欲望的商品,并且不断举债以丰富物质生活,那么你必然要面对难以承受的后果。

长期债务周期

人们在不断的借债过程中,发现用借来的钱进行投资是很不错的选择,于是金融资产的价格不断攀升,由此也就产生了“泡沫”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越来越多的钱,越来越多的钱开始涌入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,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开始变得越来越值钱,世界经济一片欣欣向荣。

这一切都很美好,不是吗?是的,如果借钱不用还的话,这一切的确是很美好!

当人们借的钱越来越多,已经到了没办法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,开始减少支出、出售金融资产以偿还债务。这里再一次强调,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。当人们减少支出,经济活动开始减弱;当人们减少购买甚至出售金融资产时,金融资产的价格就会不断下跌。而当所有的个体、企业、银行和政府,都背负着极高的债务需要偿还时,经济萧条就在眼前。

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采取在短期债务周期中使用过的办法,通过中央银行下调利率,让信贷增加,以此促进经济呢?答案是,不可以。因为在经历过多个短期债务周期后,利率已经处于极低的水平(不然怎么大家借的钱越来越多呢?);而且极高的债务负担削弱了借贷的欲望(有钱的不敢借出,没钱的也不敢借入,大家都怕还不上钱)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其他手段解决问题,我们称之为“去杠杆化”。

“去杠杆化”的办法总的来说有四种:削减支出、减少债务、财富再分配和发行货币。

削减支出,让收入尽可能多地用来偿还债务,那么不就可以减轻债务负担了吗?这个听上去很不错,但是不要忘记了,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。当整个社会都背负高债务负担时,如果大家都选择削减支出,那么经济活动就会大量减少,市场上流通的钱减少,通货紧缩又一次形成了。

减少债务,让还款的时间延迟,或下调还款的利息,能不能解决问题呢?听上去很有道理,既然大家背负很重的债务负担还不起,那么大家能不能妥协一下,迟还或者少还一点。这里又遇到了和“削减支出”类似的问题,信贷是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,当信贷还款减少了,就意味着有人的收入减少了,市场上的流通的钱减少,通货紧缩又一次形成了。

既然问题出在钱减少了,那么我们找出更多的钱不就可以了?谁有更多的钱呢,很自然的,有钱人会有更多的钱。财富再分配,就是指中央政府(想想中央政府的职能)向有钱人征收更多的税,用以发放救助金和开展基建项目。可是当整个社会背负极高的债务负担时,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啊。有钱的企业家们,不仅要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(生意不好做),还要被中央政府收一笔税,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,经济会继续下行,带来通货紧缩。

哪里还能找到更多的钱呢,或者说,如何产生更多的钱?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印发钞票。只要让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,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钱啦。用中央银行印出来的钞票,购买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(所以货币也可以看作是政府的信用),相当于把多出来的钱交到了中央政府手里,那么中央政府就有钱发放救助金和开展基建项目。就这样,凭空产生的钱就送到了大家的手上,大家可以用来偿还债务和购买商品。但是货币增长过快,超出了商品增长的速度,价格就会飞涨,带来通货膨胀。

“去杠杆化”的四种办法,前三种办法会导致通货紧缩,第四种办法会带来通货膨胀。只要我们能够合理利用这四种办法,平衡通缩和通胀,就能实现和谐的“去杠杆化”。“去杠杆化”的核心在于,要让收入的增长大于债务的增长,从而消化掉整个社会的高负债。在这个过程中,既不能形成严重的通胀,也不能形成严重的通缩。

纵观整个长期债务周期,“杠杆化”的时间大概是50年左右,其中由多个短期债务周期构成,整个社会都在不断举债消费;而萧条期大概持续2至3年,长期积累的债务危机爆发了;要想消化掉这一波债务,恢复到以前的经济水平,大概需要7到10年的“再膨胀”。从萧条到再膨胀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失去的十年”。

总结

在最后,Ray Dalio给出了自己应对经济运行的三条经验法则。

经验一,不要让债务增长超过收入增长,否则无法偿还的债务会压垮你。

经验二,不要让收入增长超过生产率增长,否则你会在工作中失去竞争力。

经验三,尽一切努力提高生产率,因为长期来看生产率起决定作用。